Cover photo: Andrea Ucini / The Economist
從武漢下令封城後,我幾乎每天都在不同的渠道關注各國疫情以及防疫政策。無論是觀察騰訊、抖音、趣頭條等中國官媒動向,還有封城中的濤雞公、羅賓、陳秋實…,還有中國海外自媒體(大紀元、徐曉冬、面具人、公子時評、Stone記…)台灣各大政論節目(關鍵時刻、鄭知道了、新聞面對面…)。台灣也是從那一天起,開始各種政令措施,每天都有記者會不斷更新疫情訊息。
先溝通一個概念,凡事都有一體多面,端看從什麼角度去切入。也因此在資訊的涉獵上,也要多元豐富、正反多方交叉驗證,不要只信一個消息來源。查證、不造謠、獨立思考。也因此能看到上述的媒體來源有各式各樣的管道。從下面這張圖就能看出一個政策到底要怎麼制定客觀來說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平心而論,在很多政策在制訂的當下其實不容易評斷,因為事件現在進行式的話,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怎麼講都可能是對了。但是事件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之後,有一些成果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能夠借鑒歷史。
根據各國疫情統計:報導者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許多國家已經提前進入難以追溯疫情的社區感染,台灣鄰近的日韓至今日想要開始防疫,多數口罩、防護衣早已捐掉或出口。相比之下台灣採取的諸多政策現在看來確實是略勝一籌。初期世界各國還在聽信WHO的說詞之時,台灣的防疫經歷SARS的洗禮早已啟動多時,下面列出一些政策的前後對比。
中國在2019年七月底取消赴台自由行
當時:許多人認為觀光旅遊會受到衝擊
現在:德政
政府禁止口罩出口
當時:沒人性、狗官、會落人口實、進不了WHO
現在:世界其他很多國家並沒有提早管制口罩,供貨能量都不足、價格飆漲
加開口罩生產線(進行中)
當時:圖利廠商、沒有全數徵用
現在:全球口罩荒,但台灣即將能日產一千萬片口罩
武漢撤僑爭議(進行中)
當時:仇中、撕裂族群
現在:考量醫療量能分批撤離、派包機、檢疫程序等問題。可以比對公主號撤僑方式,派出華航專機、隨行檢疫人員等等,得到多數民眾的信任。
公布確診案例
當時:不公開透明
現在:公布確診案例地圖(縣市)
時至今日很多專家都認為武漢肺炎勢不可擋,斷絕感染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走勢趨於流感化,也就是說將來再多的防疫措施最後都無法抵抗病毒傳染,只能希望拖延時間到人類能夠開發出疫苗、或者能夠對證的藥,讓傷害減至最低。
台灣能夠包容各種不同言論自由,無論政府做什麼基本都會有正反兩方的辯論,但是進一步想,我們真的需要那麼激動的在事發第一時間就義憤填膺地辯論呢?還是退一步想等待事情更加明朗之後再來討論怎麼樣做也許能夠更好?
就聊到底該不該公開案例地點,如果去看兩方論點都各自有不同說法,其實公不公開都可以,就看你用什麼角度去切入思考,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這段時間在上述這些議題的討論上很多台灣的酸民為反而反、只會謾罵卻提不出更好的方法。
民主的優勢就是容錯,如果發現什麼事情做錯了、做得不夠好,那沒關係,我們就加以修正,一直不斷的修正讓政策更加完善,讓多數人都能相對滿意。反觀極權的政體,無論他們做什麼永遠都是正確的,往往不是處理問題,而是處理發現問題的人。
也許近期對疫情還是不樂觀,但是面對疫情膽大心細,一切順其自然,時間就是最好的解藥。
延伸閱讀
2則留言 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