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了舊金山灣區aka矽谷,人們不免聯想到全世界幾間最夢幻的跨國大公司如Facebook、Apple、Netflix、LinkedIn、Google…,各種誇張突破天際年收入的科技新貴,坐擁豪宅、數輛跑車的CEO們給出多棒的辦公空間、公司福利…,但是在高科技光鮮亮麗的背後,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矽谷,弱勢、低收入的人們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

一個矽谷,兩個世界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很熟悉舊金山灣區這個地方,首先介紹一下這邊的物價行情。2015年當時如果進到google做軟體工程師實習生收入一個月有9000美元,軟體業入門起薪約十萬美元年薪。全美平均收入大概三萬美元,月薪換算2500美元。一間Studio租金大概2000出頭,1b1b大概2400美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在矽谷挣百萬台幣年薪,自己住一間房基本是不用想,一定要跟別人合租才能生存。
2015年左右南灣地區最低時薪約10美元一小時,若一個月工作160小時則收入為1600美元。一份大麥克套餐税後約9美元,租一個三四人分租雅房大概在1000美元左右。如果一個單身者拿最低薪資分租生活品質比較普通的雅房水電網電話費全包,一天平均可支配所得只能用20元還月光,買不起保險、沒有生病請假的資格、更不能出一丁點意外,否則生活馬上就支離破碎。
君不見,夜幕低垂之後的「22號旅店」,許多無家可歸的遊民沒有錢住旅社,選擇購買車票搭上那深夜運營的22號巴士,只為了睡兩個小時的好覺。你也看不見主流媒體或著「矽谷成功精英人士」說其實將近一半的北加灣區居民的家庭收入都是屬於「低收入」或者「極低收入」水準的事實(註1),在交流道附近的三不管地帶有著許多遊民的帳篷,也造成治安隱憂。
2018年的統計(註2)個人收入小於八萬多美金,或者一個四口家庭收入小於十一萬美金就是屬於「貧窮人口」。很多人好奇生活在矽谷的人都賺多少錢,是不是隨隨便便都是年薪十幾二十萬美金?事實上,不管賺多少錢都有這個階層的族群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反觀各大移民版總有人把這邊講得沒賺三四十萬活不下去,是不是覺得mind blowing?繼上一篇邊緣觀點:住在灣區矽谷的車庫是什麼樣的體驗?之後,來聊一聊真實矽谷貧窮線以下掙扎的人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誤打誤撞的來到矽谷,學經歷與主流產業不符
我很坦白的說,當年來到美國念研究所的時候我只想著我是要去的海邊小鎮念個經濟,壓根就沒有想過旁邊就是世界知名的矽谷,既不了解這邊的產業取向,也不知道這邊的民情跟物價。當年也很天真的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念完了書、有了碩士學位就能順理成章找到工作,後來才發現一切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不同城市產業結構需要不同專長的人才,在求職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當我唸完了學位琢磨著未來的出路,才發現在這附近幾乎沒有跟我學經歷相關產業的入門職位。由於矽谷科技產業的成熟,對科技人才之外的人力需求多半是需要有數年相關工作經驗的即戰力才能獲得面試的敲門磚。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年腦子進的水」,硬著頭皮開始了漫長的找工作之路。用現有的學經歷終於找到了第一份合約工的工作,但不是主流工作崗位,收入自然也不會很優渥,成了在矽谷生活的貧窮人口之一。
什麼是合約工(Contractor)?
所謂的合約工就像是外包、外聘人員,許多公司都喜歡大量用這種免洗人員因為成本低廉,就算是每隔一陣子都要重複教育訓練新人,比起聘用正職人員都還是節省了一大筆錢。合約工既沒有保險,也沒有任何福利,只有加州法律保障勞工的帶薪病假累積。工作合約時長通常是一個固定的期程,公司不一定會續聘,若不續聘只能重新找別的工作,所以不確定性也較高。
吃不飽餓不死,縮衣節食開源節流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薪水跟最低工資比是比較高,但是離游刃有餘的生活卻還有一大段遙遠的距離,更別說高額的保險費用是完全不用考慮負擔不起的範圍,不敢生病、不敢休假。掂掂口袋,車庫還是認命繼續住下去,現在的情況每過一個月如果有存到錢就要偷笑了,完全是仰賴低到不可思議的住宿成本,還有感謝上天保佑讓我又平安的度過了一個月。
常見很多人拼了命的想要出國,以為換了環境一切都會不一樣,但是別忘了如果你自身沒有因為順應環境而改變,那原本非環境的困擾因素還是依舊存在。不管你人在哪裡,生活所面臨柴米油鹽的問題都是一樣的,現實的考驗是無情而殘酷的。
為了減少生活支出我們幾乎都是自己煮食,而且也是都選用超市相對比較平價的食材,長期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已經很熟悉各式物品要在哪裡買才能取得相對便宜的價格(美國生活指南:美國加州超市比較|小資省錢必看|哪裡買乾洗手|哪裡買消毒紙巾|10/2020更新),購物的主旨就是買當下有特價的商品,或者超特價即期品,或者使用各種折價券來省錢。在沒有買車之前買菜為了節省交通費,也往往要背著大背包走二三十分鐘的路程到超市,只是為了想要省下幾塊錢的公車費用。
為了增加微薄收入,可以資源回收的物品如超市買礦泉水的寶特瓶或飲料玻璃瓶、啤酒瓶我們全部會洗淨分類裝袋,收集到一定量的時候會拿去資源回收站換取現金。另外一直以來我還有攝影接案的收入,雖比不上正職收入但不無小補。
舊金山灣區的超級通勤者
無論是為了更低廉的生活成本,或是同樣支出下得到更高的生活品質,從基層員工不辭辛勞每天通勤兩三小時,到公司高管搭飛機來灣區上班,矽谷這種為了工作超長距離、超長時間的通勤移動早已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跟公司的距離大概是每天來回台北南港跟桃園中壢,因為住得很遠,為了節省油費跟自己開車所耗費的精神體力而選擇了搭公司的交通車通勤,每天必須六點多起床走到公車總站搭車,這一段自己開車單程五十分鐘的路程也因為交通車需要停等好幾個站而延長到單程將近三小時。每天風塵僕僕到了辦公室已經快九點,四點多搭車回到家已經快要七點。
每天耗費將近一半時間僅是為了去工作,這樣數小時南來北往在精神跟體力也是一大消耗,有一次早上太累了睡過頭,司機也沒有發現的情況下,把我載到了公司交通車的總站,最後司機才發現原來我在車上睡著。醒來的時候我也矇了,司機人好又用私家車把我載回公司。
壓倒我們搬家念頭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那一年的冬雨。長期乾旱缺水的灣區那年冬天下了特別多的雨。結果導致17號公路土石坍方,土石流直接阻斷了Santa Cruz與南灣最近的道路。原本單程已經要兩三小時的情況下,在17號道路中斷之後如果想進入南灣工作搭公司交通車需要四五個小時讓每天都需要長時間通勤的我更是雪上加霜。還好當時有住在南灣的朋友願意出借客廳讓我們夫妻寄宿,才解決了上班通勤的問題。寄人籬下了一個多月,雖然終於盼到天氣轉晴、邊坡道路也歷經修復,但卻修復不了那早已被遠距通勤操碎了的心。
默默努力就會被看見?別做白日夢
剛入職不到一個月就看到有同事轉成正職,瞬間感覺好好做就會有機會,前路也不是那麼渺茫沒有希望嘛,結果事後證實又是一個好傻好天真的想法。但是仔細看看身邊的同事,不乏一堆名校畢業的碩博士畢業生,很多連只是簡單打雜的員工其實都是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怪物,不難看出這個地方的競爭真的非常激烈。
這幾個月雖然有看到幾個成功轉正的案例,但眼睜睜看著多數同事因為合約到期只能默默離職。就在工作快滿一年已經在想著得準備跳槽的時候我的老大告訴我有機會可以轉正職,讓我好好準備,只是Global recruiting的過程之下,表示世界其他的分公司如果有人申請,也是同樣具備角逐升遷的機會。
面試我還是準備的比較充分的,而且當時我是組內最資深的員工,同時我也負責新加坡分部的教育訓練。但是第一輪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就遲到了將近二十分鐘,第二關面試官制式的問題不斷猛攻,可是不管我回答什麼他都面無表情沒什麼反應。
接著面試官就去各國的辦公室面試候選人,經過兩個月漫長的等待,迎來的卻是無奈。在全球辦公室佈局的人事策略之下,他們最終選擇把數個亞洲國家的領導職給了在新加坡辦公室的新進人員。搞了半天白忙一場只是個陪跑的,錄取者無論是經驗跟細心程度根領導能力都遠不及我們,但顯然上面有別的考量,官大學問大,你有什麼辦法。
幾個月後合約到期就被一腳踢開,沒錯,我失業了。不要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出了社會,幾乎沒有什麼人是不可取代的。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回顧一路上從來到加州找房到處碰壁、住在殘破的車庫、畢業後求職艱難、升遷失敗被遣辭…這些說真的都還沒有什麼,但是讓我最難受的是職涯之外的生活也遭受無情打擊。第一次花費大筆積蓄的冰島圓夢之旅原本一切順利,卻在相機跟所有照片遺失後,我的人生陷入最低潮(攝影,直到世界的盡頭——冰與火之島)。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恢復,就在一切慢慢要上軌道,有了真正只屬於自己空間的小家,自以為熱心助人卻從此老死不相往來(邊緣觀點:幫助剛到美國生活的台灣人所帶來的「反文化衝擊」,你也好心被雷親嗎?);後來養了貓女兒,卻在牠生了一場大病時為了救命支付足將戶頭變成負數的龐大醫療費(四十萬拯救奇蹟的小貓:貓肺炎的醫療全紀錄(文長圖多)),再一次將僅剩的存款歸零甚至開始負債,我殘存的正能量也幾乎消耗殆盡。
至於我是如何從被命運打趴按在地上瘋狂摩擦,到購置人生第一套房子,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最後的一點雜感
貧富差距的反思
如果把美國加州當作一個國家,其GDP總和可以排進世界前十,單單北加矽谷創造的GCP仍然能夠排進世界前二十,把矽谷當作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一點也不為過。坐擁全球人才、龐大財力與科技力,但是維持一個社會正常運作不是只有科技人才,我們依然需要小七店員、超市結帳員、清潔工、老師、郵差、汽修員…那些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工作崗位,因為時時刻刻有人堅守著,大家的生活才能過得「正常」。
這裡不乏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念第一志願成績名列前茅,一畢業就是進到大公司高年薪的人生勝利組,自視甚高覺得別人貧窮是因為自己不努力。但是放眼世界,能夠一路坦途的人又有多少呢?那些跌跌撞撞一路摸爬滾打,其實才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只是矽谷的光芒太耀眼,將世界各地「幸存者偏差」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坦白說誰不知道要追求更高的收入、更舒適的生活,但現實是有太多原因造成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是所有工作報酬都能突破貧窮線的門檻,有些人是為了熱情而工作,有些人則是身不由己。
有的時候我會陷入沈思,所謂的美國夢到底是讓人有機會自我實現行行出狀元?還是讓人有空間改變自己擁抱主流?也許盡量提供多元公平的機會給人們有選擇,能有更多實現夢想的條件是最難能可貴的。
節省過猶不及
適度的節約可以多少存下一些不必要的浪費,但是單靠節約是很難創造階級流動的。如果為了省一點點錢但是浪費了太多時間,那可能就要重新評估是不是有別的更優作法。因為其實「時間」才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資產,時間不能倒流,人老不能還童。
人生最正確的投資:自己
有句話說「投資自己穩賺不賠」。在現實社會的遊戲規則之下,當一個人能夠創造越大的價值的時候,他的收入也相對就越高。就算不以收入為主要考量,當一個人學會越多技能的時候他的出路選擇也越廣,也越能夠因應環境改變順應潮流。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若能具備快速學習應用的能力無論做什麼都容易成功。
整體而言我認為自己的經歷不算多麼勵志的故事,因為我明白身上的包袱比起世界上其他更多不幸運的人輕很多;那些曾經的挫折,比起真正不幸的人來說似乎也微不足道。早年我也說過努力跳出舒適圈之類的話,但是幾年後才體會到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義無反顧的隨心所欲?都是沒有包袱或是放下包袱的那些人。也因此我很早就有一個體會,那就是要對得起自己所擁有的條件,不要任意去揮霍自己擁有的資源,若能游刃有餘再去幫忙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其實講道理大家都懂,就像減肥方法大家都知道要少吃多動卻還是管不住嘴;同樣的,即使成功的秘訣就擺在眼前,多數人的人生還是浮浮沈沈,這個世界上原地不動的人太多,願意努力堅持到最後的人太少。
註1:參考資料Who Is Low-Income and Very Low Income in the Bay Area?
註2:參考資料Poverty in San Francisco
4則留言 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