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觀點:看好了台灣,世界已經示範無數次——面對疫情個人如何超前部署

追蹤矽谷邊緣人 >>> 美國生活觀點、美國省錢技巧、美國理財、美國購物
追蹤MJohns Photography >>> 攝影觀點、旅遊資訊、婚禮婚紗服務

台灣疫情爆發得突然,四月還在想著如果之後打過疫苗可以減少隔離時間,回台灣探親就有希望。沒想到五月過沒多久就三級警戒,至今疫情仍嚴峻需謹慎應對。說實話大環境怎麼樣,對個人來說其實很難左右,現在能夠吵疫苗買多少、想要打什麼牌子,對比回到一年前連疫苗在哪裡都不知道的絕望,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

我可以理解這些無奈跟抱怨,也對不幸染疫過世的人們、被疫情嚴重衝擊的產業感到很遺憾,於是我想提供大家如果能換一個角度想,吵吵鬧鬧之餘,還是有很多事情是個人可以準備的。之前有分享過一篇疫情生活的心路歷程,接下來這一篇想聊一下根據我自己在美國一年多經歷疫情的經驗,生活方方面面食衣住行有什麼樣的改變,參考的話你也許可以在未來的日子少走一些彎路,甚至超前部署。

  • 面對疫情個人如何超前部署?
    • 積極的資產配置
    • 人生規劃再進修
    • 居家工作的衝擊
    • 維持社交心理健康

積極的資產配置

Photo by David McBee on Pexels.com

被疫情直接影響的產業失業人口劇增,許多公司不是倒閉就是苟延殘喘想辦法轉型,各國政府量化寬鬆救市的結果,錢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貶值,同時也加速貧富差距跟M型化。就算台灣不大舉救市,其他地方漫出的資金也會衝擊到台灣,而若是大家都一起發錢,這筆錢要怎麼運用才能最佳效益,因此我認為對於個人來說,如何更積極的理財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可能這時候就有人會反駁,阿誰都知道要理財,問題是沒有錢可以理?轉念一想,無論投入多少金額只要假以時日堅持下去,都能聚沙成塔。我們投資時間的價值,短期的波動是不可避免,要找到長期有價值的標的持續投資,無論定時定額的資金有多小。就算一週投資一杯星巴克的錢,等到數年之後回頭看往往能累積一筆不小的財富。投入一百萬賺十萬值得慶祝,同樣地,投入一百塊賺十塊一樣值得為自己喝采不是嗎。在自己能力可以負擔的範圍,若是能夠將閒置資金的效用最大化就很好。這篇文章中陸續提及的部分我會用一些美國的相關產業舉例,都可以作為個人理財判斷跟規劃的思考方向。

這個話題內也想聊一下加密貨幣,無論加密貨幣是不是龐氏騙局,現在其實也很難定論,但是在名人跟大企業的加持下這個目前還是有一定市場跟熱度的,像是割韭菜教主馬斯克最近炒幣炒得令人髮指。加上去中心化的概念就算各國政府想出手干預可能也很難完全抑制,近期還有NFT的話題性,簡言之我個人認為風險很高,但如能夠合理配置一部分能夠輸光也沒關係的資金長期持有,大家以後再來驗證。多年前誰知道一萬個比特幣只能買一片披薩,現在一萬個比特幣值一百億台幣(06/2021)?可以多了解,切記不要投資不了解的東西,關注老牌加密貨幣BTC/ETH的動向、迷因類DOGE/SHIB,就算不買幣也有相關產業如挖礦、顯卡、硬碟、交易所⋯

人生除了健康活著還要經濟無虞的活著,出了社會以後靠自己就是比一口氣長,在動亂的時候拼盡老命能夠穩定生活是個奢望,但是卻是活下去的希望。

人生規劃再進修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萬一如果疫情期間不幸失業或者放無薪假,大致上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運用時間,在原本的職涯道路上繼續進修,畢竟拉開剩下人生的時間軸來看,這只是一段時間的衝擊。當一切回歸正常的時候你又比原本更加強大了。

另一條路則是建議儘早投資自己的第二專長。學習新技能的能力一直都很關鍵,而且世界的趨勢急速變化,物競天擇之下那些跟不上變化的人將老是被衝擊。怪天怪地怪別人、長痛不如短痛,先求生存再求個人志趣發展。

無論是走哪一條路都會是辛苦的,因為要跳脫原本的舒適圈,但前提是得能夠先要確保經濟壓力無虞的情況下會比較適合。臨時自由業的興起,很多機會只是要不要做而已。我自己也曾做過餐點外送員、生鮮代買速遞,了解不同產業不同需求不同的使用者跟客戶體驗,都是寶貴的學習經驗。

由於每個人專長不同很難給出哪些特定行業比較適合,但可以從幾個方面思考: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遠程工作;不受年齡限制,可以長久工作;不受主管差遣,可以自由工作;不受時間支配,可以彈性工作。這些特性並不適用於所有產業,而且我覺得有幾點要達成比較困難,但不失為長遠職涯規劃的目標。

居家工作的衝擊

長時間遠距離工作催化了非常多的改變,最直接的帶動外送行業的蓬勃,無論是生鮮產品還是家庭廚房熟食的配送,都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且這些都跟網路購物習慣相關,為了減少出門大家使用網購頻率上升,物流業也因此受惠,陸海空運跟宅配都更加繁忙。相關產業比如DoorDash/UberEats/Fedex/Airlines

由於在家的時間變長了,大家對居家空間更為重視,首購或著換房升級的需求會增加。以美國為例,疫情初期房市有兩個月略有下降的趨勢隨即因為低利、高需求、少供給而房價強勁上揚至今,而且因為對交通的需求減少,許多人也選擇搬離市區大城市到相對到郊區,大空間跟相對平價的物件更受歡迎。如果盼著疫情能把房價往下打的朋友可能會失望,希望美國這個情況在台灣可以跟美國不一樣,也歡迎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觀察。相關產業比如Zillow/Redfin/金融貸款機構

有小孩的家庭也面臨很嚴峻的挑戰,學校的功能在此時變得很有限,父母跟小孩更多的相處時間是好處或者是壞處視父母工作性質而定,遠程上課相關硬體跟軟體需求都大增。相關產業比如Zoom/線上學習。

「家」的全方位功能都將被更重視,突然覺得沙發不夠舒服?床或枕頭老是睡得怪怪的?又比如說需要住家辦公室,也想家庭休閒娛樂空間升級,這些或多或少都會需要裝修以及傢俱的汰換。此外,大家減少去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取而代之的休閒娛樂是各種串流平台等訂閱內容服務,影音產品硬體連同遊戲主機等等的升級需求都會增加。相關產業比如傢俱IKEA/裝修Home Depot/Netflix/Disney+/HBOMax/Nintendo Switch/Sony PlayStation/Sonos/Nvdia

而等到疫情減緩之後,各種娛樂產業跟旅遊產業都會復甦回溫,美國許多景點跟旅遊都已經開始復甦出現人潮。相關產業如賭場/飯店旅館業Airbnb…

維持社交心理健康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雖然要盡量避免出門,但人畢竟還是社交的動物,除了傳統社群媒體之外,其他虛擬社交相關的平台用戶也會相對成長。相關產業比如clubhouse/podcast/youtube

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更需要被重視,畢竟這種衝擊跟改變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一下適應到。在疫情期間有為數不少的人不是被病毒本身擊敗而是因為心理不健康而離世。遠距離問診,甚至催眠師等行業都也越來越常見。


美國後疫情時代

美國現在正在緩步開放,我所在的加州已經解除SIP禁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零星的配套措施,疫苗接種者在戶外已經合法不用配戴口罩。大公司企業在積極規劃員工九月回到辦公室上班,對於未知的未來雖然抱著樂觀,但也有些事情已經回不去了。

當然這僅是我生活周遭我所能觀察到的現象,台灣會不會一模一樣也很難說,可以多看看其他疫情嚴重國家的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一年的,也歡迎不同國家防疫學長姐們也可以來聊一聊是不是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觀察呢?最後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幫忙順手分享,大家的反饋無論是分享或者回應就是我繼續撰文最大的動力。疫情總會過去,大家一起努力。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